以质朴画卷再现修建红旗渠生动故事 还原历史质感

佚名影视资讯人气:526时间:2021-11-12 21:30:04


原标题:以质朴画卷再现修建红旗渠生动故事


图为电视剧《红旗渠》剧照。资料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红旗渠》,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的生动故事。围绕这一感人史实,多种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叙事蓝本,1998年播出的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电视剧《红旗渠》以质朴清新的气质亮相荧屏,让新时代的人们再次感受50多年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动人华章。


  电视剧《红旗渠》带给观众深深的感动,首先是红旗渠本身的奇迹和红旗渠精神赋予的,更是由作品所真切还原的历史质感与烛照时代的精神内涵带来的。


  朴实无华的风格渗透在《红旗渠》的方方面面。剧中,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黝黑的山洞隧道、贫瘠荒野的土路,林县百姓朴实的面孔、素朴的装束,眼神中写满对水的珍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都尽力还原出几十年前的环境氛围,以及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水平。


  全剧开篇,林县大旱缺水的情形着墨不多却极具冲击力: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自尽,吴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当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争水产生矛盾冲突,瞎子叔因找水摔伤死去……这为当地从百姓到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班子,下定决心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提供了充分的行动理由和精神动力。


  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水利工程,剧中对此表现得充分而细腻。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险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险象环生。当时,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落后,物资匮乏。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平仪,青年突击队自己做。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作品还表现了当地农民最初因缺乏科学素养,不按图纸施工、胡乱挖掘与技术员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这一切都自然地构建起全剧沉实有力的叙事动力,让情节一波三折、张力十足。


  为修建红旗渠,突击队员先后有几十人牺牲,悲壮中,让人感受到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韧不拔。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生们齐声背诵的《愚公移山》篇章,也渗透在恩师路长信教授在弟子牺牲后亲赴红旗渠工地、收水莲做学生等催人泪下的场景中。


  在《红旗渠》中,以水莲为代表的年轻女性是修建红旗渠的重要力量。作品适度再现了一些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干扰,表现出红旗渠修建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险峻、物质条件匮乏等困难,还要解决观念落后等问题。这种干扰凸显了以林捷为代表的县委多位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与责任担当。剧中,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林捷坚持继续修建红旗渠二期工程,并立誓如果失败,将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当地百姓谢罪。


  人物形象动人、可信,也是该剧比较成功的基础。林捷、李明阳、孙士厚、童昆等多位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林捷对百姓始终怀着一颗滚烫的心,是一位真正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的好干部。剧末,他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而被审查,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局长等多位领导以主动揽责来保护林捷,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县县委的凝聚力,以及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其他人物形象,如青年突击队的水生、水旺,水莲、桑红以及石头爷等都生动而鲜活。


  红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岸脊梁,将不断感动一代又一代人。这是本剧带给观众的重要启示。(作者:戴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20 版)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1 京ICP备888888号